团队理念
团队理念
重塑管理认知:告别 “控制” 迷思,激活组织与个体的共同价值
2025.09.30
       在当今企业经营与组织发展的语境中,“管理” 一词如高频符号般存在,却常陷入被误解的困境。不少人将 “管理” 与 “控制” 直接划等号,甚至抛出 “九零后、零零后难以管理” 的片面论断。这种认知如同给管理戴上了 “紧箍咒”,将其内涵窄化为对人的约束与压制,完全忽略了管理背后蕴含的丰富价值逻辑。事实上,从管理学理论的萌芽到企业实践的不断演进,“管理” 的定义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,其早已突破单一 “控制” 职能的局限,构建起一套围绕目标、资源与人展开的复杂且系统的体系。
       回溯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脉络,早期学者对 “管理” 的探索聚焦于 “职能维度”,为管理搭建起坚实的基础框架。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亨利・法约尔,开创性地将管理拆解为 “计划、组织、指挥、协调、控制” 五大职能。在这一框架里,“控制” 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,其核心目的是确保组织活动不偏离预设的计划方向,而非对员工进行无情压制。就像一场大型演出,计划是确定演出主题与流程,组织是搭建舞台、安排演员,指挥是引导演员进入最佳状态,协调是处理演出中的各种衔接问题,而控制则是及时纠正演员失误或设备故障,确保演出顺利进行,最终呈现出精彩的效果。
       此后,赫伯特・西蒙进一步深化了管理的 “决策属性”,提出 “管理就是决策” 的重要观点。他认为,从组织目标的设定,到资源的合理分配,再到执行过程中的调整优化,每一个管理环节本质上都是决策的过程。决策质量的高低,直接决定了管理效果的优劣。这一观点将管理从 “被动执行” 的层面推向 “主动判断” 的高度,强调了管理的科学性与前瞻性。例如,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,是选择推出新产品拓展市场,还是优化现有产品巩固份额,这一决策过程就贯穿了管理的各个环节,需要管理者综合分析市场数据、竞争对手情况以及自身资源优势,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。
       真正让 “管理” 突破职能局限、迈向 “价值维度” 的,当属彼得・德鲁克的理论贡献。他在《管理的实践》中明确提出,“管理是一种以绩效、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”,并从三个维度拓展了管理的内涵。首先,管理是 “一种工作”,它需要依托专业的技巧、工具与方法,而非仅凭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或权威。就像医生需要依靠专业的医学知识和诊疗工具治病救人一样,管理者也需要运用专业的管理工具,如 SWOT 分析、KPI 考核等,开展管理工作。其次,管理是 “组织的器官”,是赋予企业生命力的核心。通过整合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等各种资源,管理能让组织从零散的个体集合,转变为能够实现共同目标的有机整体。如同人体的心脏,为身体各个器官输送血液,维持生命运转,管理也为组织的各个部门提供支持与协调,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。最后,管理是 “一门科学与一种文化”,它既需要系统化的知识作为支撑,也需要适配组织的价值观与人文关怀。在德鲁克的定义中,“人” 不再是被控制的对象,而是实现绩效的核心资源;“管理” 的目标也不再是维持表面的秩序,而是激发组织与个体的共同价值。这一观点彻底重塑了人们对管理的认知,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 “以人为本” 的坚实基础。
       国内优秀企业家的实践,更是将管理的内涵与中国企业的实际场景深度融合,让理论落地为可操作的价值逻辑。格力的董明珠提出 “管理就是效益,制度与纪律是管理的核心”。这里的 “制度与纪律” 并非单纯的约束,而是通过明确的规则减少组织内部的内耗,提升运营效率,本质上是对 “组织职能” 的强化。在格力,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了员工的工作流程,让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,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,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效益。万达的王健林强调 “靠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”,其核心是通过标准化的制度体系替代主观化的个人管控,避免管理沦为 “权力的滥用”,充分体现了管理的 “规范性价值”。万达的各项制度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,从项目开发到员工考核,都有严格的标准,确保了管理的公平性与公正性。而华为的任正非则以 “开放、妥协、灰度” 定义管理哲学,他认为管理的对象是人,而非机器,因此需要通过组织建设与文化塑造,平衡规则与灵活、个体与集体,最终 “打造企业发展的牵引力”。华为鼓励员工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,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试错,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,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。这些实践都共同指向一个核心:管理的本质是 “激活”,而非 “控制”。通过制度、文化与资源的整合,让组织中的个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,进而实现组织的宏伟目标。
       然而,在现实中,“管理即控制” 的偏见依然普遍存在,“九零后、零零后难以管理” 的说法便是典型体现。这种观点的误区在于,将年轻群体对 “平等、尊重、自我价值实现” 的合理需求,错误地视为对 “管理” 的挑战,却忽略了管理本身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迭代更新。在德鲁克的理论中,管理的核心是 “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”,而年轻一代的显著特点恰恰是更注重工作的意义感与个人成长空间。如果管理者依然抱着 “控制” 的思维对待他们,用严格的考勤、刻板的规章制度束缚他们的行为,自然会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;反之,若以 “激活” 的思维设计管理模式,比如推行弹性工作制度,让员工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;实施个性化激励措施,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;赋予员工更多的工作自主权,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,那么就能将年轻群体的创造力转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所谓的 “难以管理”,本质上是 “管理方式落后于时代需求” 的结果,而非年轻群体本身的问题。
       综上所述,“管理” 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从 “职能集合” 到 “价值创造” 的漫长演化过程。它起始于对计划、组织、控制等职能的明确界定,发展为以决策为核心的科学活动,最终升华为以激活人、实现组织与个体共同价值为目标的专业职能。管理的核心从来都不是 “控制人”,而是 “通过整合资源、优化流程、激发潜能,实现既定目标”。当我们跳出 “控制” 的认知偏见,重新全面地理解管理的完整内涵时,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巨大价值,让管理成为组织成长的强大助推器,而非个体发展的沉重束缚。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,只有秉持 “以人为本” 的管理理念,不断创新管理方式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实现组织与个体的共同繁荣。